近年来,福贡县上帕镇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坚持“以农带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集服务性业态、经营性业态、景观性业态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早春时节的福贡县上帕镇腊竹底村生机盎然,村民吕昊像往常一样,早早就把咖啡店门打开,认真打扫店内和店门口的卫生,摆放好桌椅板凳,为一天的营业做好准备工作。
吕昊是土生土长的上帕镇腊竹底村人,大学毕业以后,曾在西安、昆明等地工作。几年前,得知村里要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吕昊想到一方面可以照顾家里,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干事创业,为家乡添砖加瓦,于是他动心了,毅然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选择干什么,难住了吕昊,一次偶然的机会,吕昊看到了咖啡店发展的良好势头,加之自己对咖啡这个新兴业态很感兴趣,2023年初,吕昊到昆明系统地学习了咖啡制作,并如愿考取了咖啡师资格证书。同年6月,家里的老房子在上帕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庭院改造,并于今年1月30日正式营业,取名“花间简餐”。咖啡店采用“政府建设+村民自主经营+村集体经济分红”的运营模式,让吕昊一家三口在家就能实现就业,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创造年收益1.8万元左右。
如今,很多游客纷纷慕名而来,咖啡店也成为大家到腊竹底村游玩必去的打卡点。
腊竹底村村民 吕昊:我们村地理环境好,整体环境也比较舒服,可以玩的项目很多,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觉得返乡创业很有动力,也希望自己的咖啡店越来越好。
要想乡村发展好,人才必不可少。腊竹底村以人才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立足独特的地理优势,深挖周边资源,吸引村民加入到农文旅项目中来,开设民宿、办农家乐、卖土特产、打造美丽庭院等,让村民搭上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这趟“顺风车”,也唤醒了沉睡多年的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
今年54岁的余贵生,是一名退伍军人,因为患病腿脚不方便,无奈只能在村里做一些简单的农活。去年,在腊竹底村的帮助下,余贵生把家里闲置的菜地打造成果蔬采摘园,种上了原生态、绿色无公害的蔬菜。接下来,他打算尝试种植草莓、西瓜等水果,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采摘品尝。
腊竹底村村民 余贵生:我们腊竹底村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我把我们家的菜地改造成采摘园,今年种了黄瓜、南瓜还有青菜这些,有需求的人欢迎来我们家采摘。
腊竹底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坚持“文化引领、产业联动”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资源优势,借助阔时节、元旦等节日,通过腊竹底村民间文艺队及傈僳文化传习所等,积极开展傈僳民间歌舞乐展演,吸引众多游客走进傈僳传统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探寻神秘的傈僳文化。
村里的阿克吉庄园傈僳族文化传习点,创办人崔欢月正在向前来参加研学活动的同学们讲解非遗文化知识,演示傈僳族传统乐器“迪哩图”的吹奏技法以及传统民谣民调的唱法等,还带同学们体验了舂苞谷、织草席等傈僳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让大家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
腊竹底村阿克吉庄园傈僳文化传习点创建人 崔欢月:我们这里有傈僳传统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有傈僳民间歌舞乐展演,有傈僳传统美食,欢迎大家来傈僳文化传习基地体验和感受傈僳文化。
上帕镇腊竹底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结合腊竹底村农家特色,着力打造“农业+文化+旅游”模式。目前,以农文旅融合发展2家民宿、3家农家乐、8家庭院经济试运行,其余农户计划在3月内全面建设运营,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便务工60余人,有力推动了村集体经济与农户共同发展。
如今的腊竹底村,随处可见打卡游玩的游客。在这里,游客悠闲穿梭于村道感受沿线美丽庭院的魅力、体验亲自采摘的快乐、品味傈僳族特色美食、观看傈僳族民间歌舞……沉浸式体验田园生活,近距离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上帕镇人大主席、腊竹底村包村领导 李绍娟 :上帕镇将继续丰富腊竹底村经营业态,不断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壮大农村经营主体,真正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全力打造好“和美傈家院·宜居腊竹底”这张农文旅名片。
目前,上帕镇以农文旅融合为着力点,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强化以农户为主体,以庭院经济为支撑,因地制宜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努力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美丽庭院、民族特色餐饮等产业,业态类型不断增多,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福贡县融媒体中心 李萍 马星星 报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