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情 携手行 | 迪付言父子:“我们在京东挺好的!”

2025-06-09 10:34:03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简单洗漱后,18时20分许,身着京东物流红色马甲工作服的卸货工迪付言来到食堂,点了1份一荤两素的炒菜后扫码付款,微信语音提示:收款10元。菜汤和米饭免费,员工按需自取即可。“外面随便一碗米线都是18块,还是这里划算,而且管饱。”看得出,无论是价格还是口味,这餐饭都让迪付言感到满意。

即将上工的迪付言(左)和坡堂言(右)。受访企业供图

用完餐,18时50分许,迪付言来到工作区,已有满载货物的车在等待卸货,刚卸完货的车又开始装载下一站的货物。

和往常一样,迪付言所在区域的负责人也来了,很郑重地跟大家交待着注意事项。尽管每天听,听得“耳朵都起了茧”,但迪付言知道,就像人要吃饭一样,这是对方每天工作中的一环,少不得。

快速戴上棉线手套,迪付言和工友打开货车厢门,发现满满一车物品塞满了车厢,他提醒自己:夜班时间正式到来,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换做以往,这份工作由23岁的儿子坡堂言和他配合着完成:他卸货,儿子借助拖板车把货品运到指定区域计件、过秤,在重复的动作中开始和结束一天的工作。但前些天,同在京东物流的一个老乡家中有事,急需回去处理,又因其“不识几个字”,买票、乘车成为难事。儿子请了一周假,主动送老乡回家,同一区域的另一名工友便成了迪付言的临时搭档。

这是父子俩到上海一年多来干得“最踏实的一份工作”,从刚入职时的不适应、动作慢、不掌握卸货技巧导致收入受影响,到现在的轻车熟路,每月到账工资8000元左右,“卸货工作比较辛苦,但收入也比较高,再说有五险一金,我很知足。”迪付言说。

和很多年轻时便远赴外地务工的人不同,除去在家门口和邻县打零工,2022年是迪付言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外出务工。那年,他跟随同乡远赴广东,在一家钢管厂谋了份搬运工的活,“4000块左右的工资,又苦又累,还不包吃住”。3个月后,“攒不到一分钱”的迪付言没跟任何人打招呼,径直辞工回到了福贡县架科底乡架科村的家。

但回去后的迪付言很快就后悔了。不到1亩的草果地,每年除带来5000元左右的收成外,再也长不出别的收入,且妻子一人就能轻松管理。眼见做一天零工赋闲一天甚至好几天的现状让收入变得愈加零碎,迪付言坐不住了,“一家六张嘴,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块,太老火了!”

再次打定主意后,2023年春节刚过,迪付言搭乘浦东新区、怒江州两地人社部门举办的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就业大篷车”来到上海,通过面试后入职到上海特波电机有限公司,“有五险,住宿免费,伙食便宜,待遇也不错”,这让迪付言觉得“比较满意”。然而3个月后,因“老家有事急需处理”的他不得不辞工再次回到老家,怀着和第一次赋闲在家的心境,靠着在村里和县城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时间来到2024年。春节刚过,同村村民在政府集中输送下陆续外出务工,看着家中一天比一天多出的开支,迪付言说他又一次“坐不住了”,“再不出去挣钱,真的要坐吃山空了!”

常年在外务工,但“连路费都攒不下”的坡堂言是被父亲“架”着来上海的。一开始,父子俩同在一家印刷厂上班,但公司时好时坏的业务,让他们的收入变得极不稳定,“平均下来,月工资在3000块左右,但1000多块的房租、50块的电费,加上伙食费,每个月还是存不下什么钱。”

正当父子俩为去哪里谋一份稳定收入犯愁时,2024年4月底,了解到他们近况的福贡县人社局工作人员给迪付言打来电话,告知他有到京东物流上班的机会,“说待遇不错,但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让我考虑清楚后再回复他。我就想,别人都行,我们为什么就不行呢?”

就这样,在浦东新区就业促进中心协调下,迪付言父子通过面试,正式成为京东物流一线的卸货工,心境、收入也重被改写。

京东物流一隅。陆娉婷 摄

面对来之不易的岗位,迪付言说,他们把每个包裹都当成一份责任和承诺,“卸车过程中,物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小的、轻的包裹也有可能是非常贵重的,一定要细心再细心,防止损坏。”“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粗心就损坏顾客的物品,一方面对不住人家,另一方面需要自己赔偿,不划算。”……

因为体力好、手脚麻利、配合默契,加上细心、小心、耐心,父子俩很快熟悉了各种快递包装的特点和卸货的规则。“计件+计量”的薪酬计算方式,让父子俩每人每月工资稳定在8000元左右。“住宿免费,吃的也便宜,还有五险一金,刨除日常开销,每个月可以攒5000多块。儿子攒得比我多,因为不需要负担家里的开支。”笑意,在眼前这个52岁男人嘴角荡漾开来,“这是目前为止我们干得最顺心的工作。”

“6·18”、国庆节、“双11”、“双12”、春节等节假日是物流旺季,“对我们来说,这些节日就是名副其实的劳动节。”迪付言说,激增的货量,意味着收入也会相应增加,“月收入万把块不成问题”。

白班14时至15时、夜班20时至23时,是卸货工最忙碌的时段。记者问起这份工作的强度时,迪付言没有正面回答,说:“只要肯拼,就一定会赚得与付出对等的收入。”迪付言还说,工作时,他只想着把面前的货物安全卸下,至于其它的,还真没想过,因为没时间想。“前些天我们管事的还问我们有没有什么建议,我说‘没有’。真的,公司的条件已经非常好了,福利待遇也不错,尤其是吃饭这块,味道和价格都没的说。”说罢笑了起来。

“当顾客收到完好无损的包裹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这背后也有我们的付出。”采访即将结束时,迪付言对记者说,他很为这份能给顾客带来良好体验的工作感到自豪。同时也想跟和自己一样文化程度不高、想出来又不敢出来的老乡说一句:希望大家丢掉包袱,大胆走出来。“走出第一步,总会有很多机会”。

尽管只上到小学二年级,但到上海的这一年多来,靠着跟老乡学习和请教,迪付言学会了用手机导航、通过手机小程序坐地铁、在手机上买机票和车票。

怒江州人社局负责人到京东物流考察时,与迪付言父子(左二、左三)座谈。陆娉婷 摄

不熟悉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熟悉。迪付言常常感叹这里的繁华,他说他很想带着儿子登上黄浦江畔的“东方明珠”,在那里拍几张“威风的照片”传给妻子,告诉她,这就是上海,是他们日日饮食起居的城市。但现实是,他和儿子暂时并不会享受到这份繁华,两个儿子的未来,六口之家的生计,压在他的肩头和心头,他们需要更加努力地融入、工作,赚取更多的收入。乐观的他知道,只要自己向前一步,家人的生活就会更好一点,“攒钱为儿子娶媳妇”的梦想就会更近一步。

迪付言的上衣口袋里,永远揣着手机以及他和儿子的身份证。在他看来,这是他们必须时刻不离身的东西,有了手机和身份证,回家的路就不会遥远。

卸完货,打扫完所在区域卫生,清晨的微光已照亮城市。结束夜班的迪付言将红色马甲挂在手臂上,走向食堂。这个五月的前半月,轮到他值夜班,吃完早餐,他得赶回宿舍睡觉,为下一个夜班养足精神。


新闻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