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责任网络,构建防汛“铁堡垒”
“防汛责任重于山,一丝一毫不容缓。”石月亮乡党委政府迅速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严格落实州县防汛部署,构建乡村组三级联防体系。乡党政班子成员24小时一线督战,村组干部动态开展隐患巡查、监测预警和群众转移,实现责任链条全覆盖。通过细化任务分工、强化值班值守,为防汛救灾工作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全域隐患排查,拧紧安全“总阀门”
石月亮乡依托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乡党委组件专项工作组对辖区内边坡、山箐、临江临河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风险路段26处,建立精准化隐患台账。同时实施“双检测”制度:由村组干部和地质监测员对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盯防,乡指挥部每小时调度研判,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处置。截至目前,所有隐患点均落实“一点一策”防控措施。
优化宣传方式,敲响防灾“警示钟”
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的防汛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石月亮乡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工作组群等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定期发布天气预警信息,普及防汛知识、灾害预警信息和自救互救方法,引导群众主动响应防汛减灾工作,积极做好自身安全防范。
同时,石月亮乡防汛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印发《石月亮乡防汛减灾“十条要求”》,并安排专人将其翻译为通俗易懂的傈僳语录音。通过村组大喇叭循环播放、微信群广泛转发等方式,让防汛知识“声”入人心,真正做到家喻户晓。“追赶幸福的石月亮”公众号充分发挥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作用,及时发布辖区内交通管制通告及防汛安全知识,相关链接浏览量突破1万次,有效提升了群众的防汛意识和应对能力。
党员冲锋在前,锻造救灾“主心骨”
“险情在哪里,党旗就插在哪里!”面对20余处道路塌方险情,全乡组建11支党员突击队,带领600余名群众昼夜抢险,累计投入工程机械8台,72小时内打通所有应急通道。在转移安置中,党员干部实行“一对一”包保,成功将29户104人转移至安全区域。2025年入汛以来,全乡实现自然灾害“零伤亡”。
“汛”而动守初心,向雨而行保民安。石月亮乡将持续深化“1262”预警响应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前哨”作用,坚持排查走在灾前、预警发在险前,处置赶在难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群众平安度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