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石榴红辉映边疆
坚持以感恩奋进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信念之基。成立“背包精神永相传、砥砺奋进话初心”石榴红宣讲团、红色宣讲团和感恩宣讲团,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共产党的好说不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宣讲6300余场,累计发布网络宣传信息30余万条。挖掘本地红色资源,邀请老党员、民族代表结合自身经历讲述红色故事。以革命先驱霜耐冬、裴阿欠等先辈,高德荣、邓前堆等“时代楷模”和道德模范,杨致远、丰明军、郁伍林等当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为标杆,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院坝会”“火塘夜话”“板凳课堂”等形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不断深化“五史”学习教育进入千家万户,增进各族群众“四个与共”“五个认同”。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坚定不移的信念与行动。
民生筑基,跨越峡谷的幸福攀登
秉持“不让一个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福贡县深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奏响产业融合发展的激昂乐章。特色产业蓬勃兴起,草果、茶叶等成为致富“金钥匙”,福贡草果种植面积达56万亩,占全国的1/4,鲜果年产值3.4亿元,带动农户1.7万户,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成为富民“福果”。连续3年成功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草果)特色县;发展高山茶产业,累计种植面积4.32万亩,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农文旅”融合发展风生水起,旅游景区、半山酒店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色村寨、乡愁领地等成为旅游新地标,百万游客量见证着“一方水土养育八方人”的生动实践。
文化铸魂,多彩非遗的时代绽放
福贡县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大放异彩。将“福文化”融入美丽县城建设,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街道、广场、标识标牌等1256个,申报四级非遗保护项目68项、代表性传承人104人,依托39个非遗传习点,以“1+N”形式开展非遗“六进”活动300余场次,打造傈僳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8个国家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个非遗体验区和8个村史馆,用好知子罗“记忆之城”、碧江和平解放谈判地遗址、碧江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资源,讲好守边固防、扎根边疆的“三交”故事,以文化纽带构建共同体意识。
生态固本,绿水青山的共生契约
作为“三江并流”世界遗产核心区,福贡以生态保护为神圣使命,扛起维护高黎贡山生物安全的政治责任。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至74.11%,6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国家省级森林乡村和41个州级生态村如绿色明珠般镶嵌在大地上,林草产值同比增长26%,“中国天然氧吧”的称号实至名归,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各族人民最珍贵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强边聚力,共筑钢铁边疆
福贡各族人民世代传承和弘扬“为国守边、无上荣光”坚定信念,自觉把爱国护边、维护边境安宁融入生产生活,努力践行“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爱国戍边精神,构筑起保卫边疆、稳定边疆的钢铁长城,涌现出邓前堆、和文宝、肯里海、邓兴、刘明佳等一批全国先进模范。精心打造“五心网格”,实现网格从“管理”向“服务+管理”、群众办事从“脚尖”到“指尖”转变,96.7%的事件在村(社区)一级得到快速高效解决。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将少数民族语言与法治宣传、非遗和司法实践相结合,打造“达比亚”调解特色品牌,创新开展火塘调解、田间地头调解、乡愁小院调解、“协商在基层”等一批接地气的特色调解新模式,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100%。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调查,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列,亚坪村和老姆登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些见证着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磅礴力量。
在这片被山河眷恋的土地上,福贡各族儿女正以团结为笔、以奋斗为墨,共同描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壮美画卷——石榴结籽心连心,边疆永固日月新!